undefined

徐庭瑤(1892-1974)將軍,原名其瑤,字月祥。安徽省無為縣開城鎮先鋒人。1892109日生。早年在蕪湖皖江中學就讀。1912年畢業後,考入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1914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被編入第四連,與張治中、白崇禧、蔡廷鍇等同期同科。

1916年冬畢業於保定軍校第三期步兵科。後入安武軍任見習官,不久投入參戰軍任連長。1917年離隊南下廣州,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北伐,任東路討賊()軍第l旅連長、營長等職。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1軍第3師副團長,東征後升任團長。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後,先後任獨立第4師副師長、第l軍第2師副師長、師長。1928年軍隊縮編,改任第l旅旅長。中原大戰時任第1師代師長、後任第4師師長,1932年冬升任陸軍第17軍軍長兼蚌埠警備司令。後任第8軍團總指揮、保定行營主任。次年,任赴歐美軍事代表團團長。

1935年調任訓練總監部交通兵監,兼任交通兵、輜重兵、通訊兵三校校長。並負責籌建陸軍機械化部隊。抗日戰爭期間,先後任機械化學校教育長兼機械化兵監、新編第11軍軍長、第38集團軍總司令。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國民黨當局「國防科學委員會主任」,「國民大會代表」,裝甲兵司令。1949年去台灣,任台灣「總統府戰略顧問」等。

1946年,徐庭瑤調任國防部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1948年,出任裝甲兵司令,隨蔣介石當局敗逃台灣。1950年,徐庭瑤有意讓出裝甲兵司令位置,讓蔣緯國以少將軍銜代理裝甲兵司令。徐庭瑤則調任東南長官公署副長官。長官公署改組後,調任「總統府戰略顧問」,直到1952年,徐庭瑤自請退伍,成為一介平民。

徐將軍對工廠管理、機械設備等方面也有研究。他提倡軍備革命、兵學革命及軍人人生哲學,並有不少專著。1971年,徐將軍把自己珍藏的元明珍貴古籍版本數百種共千餘卷,捐贈給台灣故宮博物院。197412月,在台灣三軍總醫院去世,享年84歲,蔣介石頒「旌忠狀」及「旗常著績」挽額。民國二十二年秋,徐將軍鑒於南天門石匣鎮之役,目睹中國士兵奮不顧身,仍然被裝備先進武器的日軍的打得「落花流水」,深深地刺傷了他的內心。也深思明白日軍裝備多屬機械化,我軍仍為舊式裝備,若不迎頭趕上,實不足以鞏固國防,特於二十三年,將軍率團赴歐美各國考察軍事及機械化裝備之運用。返國後,將軍撰呈考察報告六十餘萬言,觀察切要,建議中肯,蔣公嘉許之,因令將軍籌辦交通兵、輜重兵、通信兵三校,負教育長重任,也奠定國軍機械化之始基,於焉奠立,將軍「機械化軍備」之理想,亦獲初步實現。

瓦魯班戰役長城戰役(193311 - 331)、昆侖關戰役(1939 1218日–1940111)

智者不惑

長城抗戰結束後的這兩年時間,徐庭瑤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放在籌謀操辦該所學校上了。在長城抗戰時,徐庭瑤親眼目睹中國士兵雖奮不顧身,卻依舊被日軍的先進裝備打得大敗,傷亡慘重;而日軍機械化程度高,給我軍很大殺傷,如不迎頭趕上,則難以戰勝來犯之敵。徐庭瑤遂上書蔣介石,力陳建立機械化軍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並提出一些具體計畫和設想。此議恰與蔣介石不謀而合,於是蔣介石派他組織考察團,赴歐、美、英、俄、德、意等11國進行軍事考察,歷時10個多月。這次考察,對徐庭瑤震動很大。回國後,他親自撰寫了60余萬字的《赴歐考察軍事報告》,建議組建機械化部隊,以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並預為訓練人才。接著,他又編寫了《機械化軍備論》一書,指出“今後戰術,唯有建設戰車部隊始足以應國防之需要”,並自費印刷2000冊,分贈蔣軍各將領。因建議中肯,受到蔣介石的嘉許,授命他籌辦交通兵、輜重兵、通訊兵三校,由蔣介石自任校長,徐庭瑤任教育長,實際由徐庭瑤負責。經過7個多月的緊張籌備,3個學校相繼開課。後合併為“陸軍交輜學校”。

分析上述,徐將軍面對戰場上所帶來的無情與殘酷,未因此而消極以對,反而正視自身困境及面對戰敗問題,更以遠觀智謀力陳建立機械化軍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並提出具體計畫和設想,為未來的戰術戰法及建軍開創新的局面。

信者不貳

古北口之南天門之戰,其部屬關麟征率領先頭部隊第二十五師到達古北口,與原在此擔任防禦的東北軍王以哲部第一一二師共同守關,杜聿明則帶著第七十三旅在第一一二師旁構築工事。杜聿明覺得白天的阻擊日軍沒有殺傷多少敵人,便向關麟征建議,趁敵人宿營毫無防備時發起突然襲擊,殺得日軍人慌馬亂,東奔西跑,還俘虜了兩個軍官,等敵人的援兵趕到時,杜聿明的部隊已回到了古北口。

夜裡日軍吃了大虧,在接下來的兩天裡,日軍第八師團以飛機、大炮、坦克開路,以3000多步兵輪番進攻,杜聿明沉著指揮,官兵們視死如歸,毫不退縮,接連打退了敵人的十幾次進攻。但是,守軍陣地遭到敵機的輪番轟炸,官兵傷亡一大片。此時部隊已戰鬥3天,糧彈消耗很快,有的部隊已無米下鍋。於是,杜聿明給密雲的徐庭瑤軍長打電話,要求給予糧彈支援。徐庭瑤很快回答說:我這個軍長現在就是你的後勤部長,你不說我也會派人送去的,黃昏時刻已派去5輛卡車送糧食給你們了。讓杜聿明沒有想到的是,徐庭瑤親臨第一線指揮戰鬥,雖已光榮負傷,卻毫不退卻。

徐庭瑤考慮到第二十五師已傷亡大半,不能再叫這支部隊繼續撐下去了,雖然杜聿明不叫苦,但作為軍長,自己也應為這支部隊的長遠發展著想。於是他重新拿起電話,指令杜聿明說:你們師的戰鬥任務已經完成得很好,為了讓更多的部隊參加作戰,了解日本鬼子的作戰特點和規律,我馬上讓第二師去接替你們師的防務。第二十五師初來古北口時有兩萬餘人,現在只存3000餘人了,官兵們的軍裝已經被撕破,一身灰土中綻露著沾滿血污的棉花。有的士兵跑到杜聿明面前,要求留下來再戰,他們堅持說:我們來古北口之前,就做好了死的準備,現在鬼子還沒消滅光,我們請求留在這裡再打幾仗!杜聿明十分感動,在他的極力勸說下,官兵們才掩埋好同伴的屍體,一步一回頭地離開了陣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四五團曾派出7名戰士駐守帽兒山,因遠離主力,聯絡中斷,沒有接到撤退命令,大部隊撤退後他們仍死守陣地。日軍為攻下這個據點,不惜調來飛機重炮,而這7人依靠地勢堅守,子彈打光了後肉搏,先後斃傷日軍100餘名。攻下高地後的日軍感其勇烈,將這7人合葬立碑,上書支那七勇士之墓

分析上述,正當戰火延燒部屬還於前線遭受為難當下,徐將軍仍秉持效忠國家信念不顧自身負傷與官兵同為一線,並全力提供所需補給,讓前線官兵深感信任;而將軍也運用其智慧下令讓前線官兵撤退,雖官兵志勇不想退卻,但為了保全未來戰勝的可能性,官兵也依令撤離。

仁者不憂

當進剿皖北匪患之前,將軍為體恤民艱,擬定佃農永佃及田賦減租免除雜捐辦法,送請政府採擇施行,因而受惠者相率來歸,無不視將軍為萬家生佛,地方父老為感念恩澤,特建立徐公德政碑,崇德報功,以壽貞珉。

分析上述,將軍對內除讓官兵感到尊敬與佩服,對外鑒於烽火戰事,探知民艱疾苦,故採取減租等方式,減輕百姓負擔,免於國家人民受於危難。

勇者不懼

北伐功成,軍隊縮編,軍改為師、師改為旅,將軍改任第一師第一旅中將旅長,旋率部由許昌向臨汝,協同友軍進擊馮玉祥部,將其擊退至潼關。嗣唐生智稱亂,將軍為第一師代師長,於民國十九年元旦起,冒大雪與其激戰經旬;唐逆走投無路,全部瓦解,計共傷亡逾萬,被俘兩萬餘,內有軍長、師長等高級軍官二十餘人,將軍因功升任整編後之第一師師長。隴海戰起,將軍於張砦地區敵軍猛烈砲戰中,親臨前線督戰,不幸中彈五處,身負重傷,左臂折斷,左腕、左顎、右臂均負創,生命垂危;總司令蔣公立派專車運送上海治療,留醫數月,始告痊愈,蔣公召見,慰勉有加,以其奮勇作戰,屢建殊勛,特調任第四師(原為教導第二師)師長。

民國二十一年,奉命進剿豫鄂皖邊區共匪,將軍為右路軍指揮官,霍邱一役,擊退匪第四方面軍徐向前四萬餘眾之蜂擁衝擊於城南,隨將據城而守之匪二十五軍鄺繼勛部悉數殲滅,僅鄺匪本人潛水脫逃,此為豫鄂皖邊區共匪之空前大失敗,亦為我剿匪以來之一次大勝利。委員長蔣公特電獎勉,電文有「懋功懋賞」之語,翌年,並親題紀功碑,述其戰績,綴以銘詞,昭忠黨國,用垂不朽,是為軍人最難得之殊榮。

分析上述,將軍親臨烽火猛烈的戰場,不畏自傷與官兵勇往直前,視個人生死至於度外,只為全力求勝以保衛自身國家脫離危難之中。

嚴者不私

1942年初,日本第十五軍率4個師團分兩路向緬甸進攻,中國派出遠征軍參戰。1943年春,為了對駐緬日軍發動總攻,徐庭瑤奉命到印度成立坦克訓練班,訓練幹部800余人,分編成7個坦克營,參與盟軍緬北作戰。1944年初,緬甸反攻戰役拉開序幕,中國遠征軍戰車團與盟軍在瓦魯班痛殲日軍第十八師團,斬獲師團關防和軍旗,異域揚威,史稱“三三大捷”。戰役中,遠征軍戰車團頑強的戰鬥力,使盟軍司令部對其刮目相看。瓦魯班之戰是中國在對外戰爭中第一次大規模成功使用裝甲部隊的戰例。此役在我國抗戰史上,也是中國裝甲兵軍史上,最為輝煌的光榮一役。機械化學校畢業的官兵,除直接加入對日作戰外,還先後裝備了青年軍、第八軍等30個師中的機械化部隊,支撐著中國戰場的對日作戰。徐庭瑤將軍為中國“裝甲兵之父”,當之無愧。

在此期間,徐庭瑤曾寫過一篇《中國戰車部隊在印緬》的文章提及:因為戰車部隊各級的軍官都是文化程度很高,且沒有染過壞習慣的青年軍人,戰車部隊士兵大多數是機械化學校的學兵和從軍學生,以及各處送去的特種標準新兵,全沒有壞習慣,我到印度視察戰車部隊的時候,美國軍官向我談到我手下的官兵們素質優秀,紀律良好我們每次攻擊總是成功,這一班連排長們科學基礎都很好,軍事學術也向新的道路上前進,他們六七年來所練習的戰鬥動作和學習的戰術,沒有車輛,找不著機會表演,這一回算是得著了一個機會,把拿手好戲表演到舞臺之上,給觀眾們看一看說到他們在緬北的作戰經過,可說是一個奇跡,他們對於學術的貢獻也可說是一大創造,是使用技術來改變了戰術。每人駕著數十噸的坦克車,通過崇山峻嶺的原始森林地帶作戰,這是老戰術認為不可能的,日本人也認為不可能,但是他們竟然克服種種困難,把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而把老戰術丟開,用他們自己創造的新戰術,打得敵人沒有還手的餘地

分析上述,徐將軍對機械化裝甲部隊成立的看重及嚴謹的教育訓練的成果,不僅造就此戰役的成功及勝利,也可以看出徐將軍至軍的嚴謹更為未來奠定不可動搖的軍事基礎。

將軍生平獻身國民革命,奉三民主義為圭臬,以服從為天職,無論東征、北伐、剿匪、討逆、抗日、戡亂,幾無役不與,先後奉頒青天白日,寶鼎一、二等,雲麾一、二等,忠勤、忠勇、干城、光華、陸光等勳獎章達二十餘座之多,功在國家,勳昭青史,不特為當代之良將,且有裝甲兵之父令名,豐功偉績,遐邇同欽。

 

國軍裝甲兵自徐庭瑤將軍創建機械化學校奠基開始,雖因國家初始的積弱,始終無法成為一支自主的國軍主力兵科;直到裝甲部隊在印度中國駐印軍戰車訓練班接受美軍裝甲兵的訓練與換裝才逐漸發揮了應有的戰力,在這段蓽路藍縷,屢挫屢建的十年間,才逐漸形成獨立的專業兵科。

而徐將軍除了軍事上有獨到的眼光,在學養方面探究湛深,治軍之余,潛心著作,計有《步兵操典之研究》、《步兵急要小動作》等二十餘種,皆傳世。於工廠管理、機械設備等之研究,亦極透澈,並提倡軍備革命、兵學革命及軍人人生哲學等。於裝甲兵之技術擅長,軍中號以裝甲兵之父

回顧徐將軍從軍一生歷程,既善治軍又善帶將,既不怕死又不貪財,另個人好學鑽研,著作等身等,秉持著裝甲兵「精益求精,實事求是」精神,並實現中國傳統特色的儒將「智、信、仁、勇、嚴」五德特色。

從徐庭瑤將軍的事蹟中,不僅彰顯了軍人崇高的武德,同時也讓我們瞭解,擁有軍人武德的部隊才能在國家危難時,為國家生存、同袍福祉而奉獻自我,爭取最後的勝利。

而當自己投入從軍並穿著一身軍戎,雖無法比擬徐將軍的遠大抱負及功績,但自身明白身為軍人跟一般行業最大不同處,乃在於軍人無從選擇戰場,身為軍人,心所懸念是當在於國家與人民,國家有難,則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人民受苦,則挺身救援,義無反顧。

雖然當前的國內外情勢,迥異於抗戰時期的烽火歲月,可是軍人保國衛民的角色,絲毫沒有改變,軍人仍持續以不同的方式捍衛國家、保護人民,展現出高貴的情操與愛民助民的義行。國軍的每一天,不論在本、外離島、地面、空中、海上,都有官兵同仁默默付出的身影,大家仍努力不懈,背負著國軍的使命和國人的期許,儘管軍種、兵科、階級、職務有別,不變的是,我們當以身為中華民國的軍人為榮。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軍武
    全站熱搜

    阿步的分享天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